深化金融開放,財富管理行業現投資機遇

隨著國內高淨值投資者數量增長迅速,加上房地產市道在政策調控下持續吹淡風,以及持續對外開放金融市場,料可加快資產配置多元化步伐,驅動財富管理需求持續高漲,利好境內財富管理市場規模擴張。

據麥肯錫報告指,截至2020年底,中國個人金融資產金額已達205萬億元(人民幣.下同)。以該數據計,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財富管理市場。麥肯錫更估計,2025年個人金融資產金額將達到332萬億元。中國富裕及以上家庭個人金融資產佔比在過去五年不斷提升,由36% 升至40%,預測到2025年佔比將達46%

樓市降溫推動家庭資產流入財管市場

因中國人傳統觀念,大部分國內家庭資產均集中於房地產,據惠理基金及匯豐研究的資料顯示,約46%集中在房地產,金融投資及現金分別佔29%22%隨著中央近年多次提出「房住不炒」,並對房地產行業出台多項調控政策,房地產市道持續受壓,料將促使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將資產分散至其他金融產品。

上述提到的調控政策包括通過收緊開發商的融資渠道,以及嚴格審批住屋按揭貸款,以壓抑內地樓價。例如,「三條紅線」政策旨在控制發展商的債務規模。由於開發商過往相當依賴槓桿擴充業務,在政策限制下大部分發展商只好採取較溫和的擴張計劃,令內地樓市明顯降溫。

事實上,在穩經濟的前提下,中央未來不太會對樓市大幅鬆綁調控,意味可能會持續導致家庭資產持續轉移至財富管理市場。基於上述因素,預計約有 170萬億元的家庭資產,將於2030年前流入財富管理市場,有望推動資產及財富管理行業的收入增加三倍以上

金融科技領先的銀行助建立差異化優勢

隨著國內中產階級人口不斷擴張,國內投資者對金融產品的需求顯著增加,財富管理已成為銀行業轉型必爭之地。雖然國內理財產品選擇種類沒有歐美市場般廣泛,但中央持續深化金融業開放,例如近期啟動的跨境理財通,進一步擴闊國內雙向投資的寬度,也為相關行業帶來投資機遇。以資產管理規模計,內地四大銀行在財富管理市場佔據領導地位,其他在零售銀行領域擁有一定地位的國有銀行,亦挾著其廣闊的銷售渠道優勢,在相關市場快速增長。

中國金融機構在線上化方面領先不少國家,而零售業務強勁的銀行,也因為其金融科技布局更全面,例如依靠人工智能及大數據打造智能服務,更能理解用戶的風險偏好,從而提供更合適的服務或產品,有助銀行在財富管理業務上建立差異化優勢,因此若計劃捕捉內地財富管理未來的發展機遇,策略上可留意個別龍頭銀行作適當配置。

文章發佈於2022年1月13日《ETNET》惠理基金專欄。

資料來源:

  1. 麥肯錫中國財富管理研究報告,2021年4月
  2. 滙豐研究,惠理基金,202112
  3. 摩根士丹利研究,中國人行,上交所,中國銀保監,202110
點擊以了解更多惠理中華匯聚基金:
免責聲明:本文提供之觀點純屬惠理基金管理香港有限公司(「惠理」)觀點,會因市場及其他情況而改變。以上資料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亦不可視作倚賴之依據。所有數據是於呈示之日搜集自被認為是可靠的數據源,但惠理不保證數據的準確性。本文包含之部分陳述可能被視為前瞻性陳述,此前瞻性陳述不保證任何將來表現,實際情況或發展可能與該等前瞻性陳述有重大落差。本文件並未經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審閱。刊發人:惠理基金管理香港有限公司。